贞观政要卷六原文及翻译?
原文
:贞观二年,太宗谓侍臣曰:“古人云'君犹器也,人犹水也,方圆在于器,不在于水。’故尧、舜率天下以仁,而人从之;桀、纣率天下以暴,而人从之。下之所行,皆从上之所好。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,惟好释氏、老氏之教;武帝末年,频幸同泰寺,亲讲佛经,百寮皆大冠高履,乘车扈从,终日谈论苦空,未尝以*国典章为意。及侯景率兵向阙,尚书郎以下,多不解乘马,狼狈步走,死者相继于道路。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。孝元帝在于*陵,为万纽于谨所围,帝犹讲《老子》不辍,百寮皆戎服以听。俄而城陷,君臣俱被囚挚。庾信亦叹其如此,及作《哀*南赋》,乃云:'宰衡以干戈为儿戏,缙绅以清谈为庙略。'此事亦足为鉴戒。朕今所好者,惟在尧、舜之道,周、孔之教,以为如鸟有翼,如鱼依水,失之必死,不可暂无耳。”
贞观二年,太宗谓侍臣曰:“神仙事本是虚妄,空有其名。秦始皇非分爱好,为方士所诈,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,随其入海求神仙。方士避秦苛虐,因留不归,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,还至沙丘而死。汉武帝为求神仙,乃将女嫁道术之人,事既无验,便行诛戮。据此二事,神仙不烦妄求也。”
贞观四年,太宗曰:“隋炀帝*好猜防,信邪道,大忌胡人,乃至谓胡床为交床, fop
胡瓜为黄瓜,筑长城以避胡。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。又诛戮李金才,及诸李殆尽,卒何所益?且君天下者,惟须正身修德而已,此外虑事,不足在怀。"
贞观七年,工部尚书段纶奏进巧人杨思齐至。太宗令试,纶遣造傀儡戏具。太宗谓纶曰:“所进巧匠,将供国事,卿令先造此物,是岂百工相戒无作奇巧之意耶?”乃诏削纶阶级,并禁断此戏。
译文:
贞观二年,太宗对侍臣说:“古人说'国君就像是容器,百姓就像是水,水或方或圆在于容器,而不在于水’。所以尧舜以仁义治天下,人们都跟随他行善;桀纣以残暴治天下,人们都跟随他作恶。下边所做的,都是跟随上边所喜欢的。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,只爱好释迦牟尼、老子的教义。梁武帝晚年,经常驾临同泰寺,亲自讲解佛经,百官都带大帽,穿高靴,乘车跟随皇上,整天谈论苦呀空呀那一套佛家教义,从不把*机国务典章制度放在心里。等到侯景率兵攻向京城,尚书郎以下的官员,大多不会骑马,狼狈不堪地徒步逃跑,死在路上的人比比皆是。梁武帝和简文帝都被侯景囚禁逼死。梁孝元帝在*陵,被万纽于谨领兵包围了,还不停止讲《老子》,百官都穿着*服听讲,不久城被攻陷,君臣都被囚禁。庾信也叹息他们这个做法,后来作《哀*南赋》,就说道:'宰相把战争当做小孩游戏,官吏把清谈当做朝政策略。'这事也足可作为鉴戒。我现在所喜欢的,只在于唐尧、虞舜的法则,j公、孔子的教谕,觉得就像鸟有翅膀鱼儿靠水一样,失去它就必须死亡,不能片刻没有。”
贞观二年,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:“袖仙本来是荒诞虚妄的,空有其名。秦始皇却分外爱好仙术,结果他被方士欺诈,竟派童男童女几千人,跟随方士入海去求神仙,方士逃避秦的苛政暴虐,因此留居海中不再回来,始皇却在海边徘徊等待他们,结果在返回的路上病死沙丘。汉武帝为了求得神仙,竟将女儿嫁给卖弄道术的人,他们的说法不灵验,就把方士杀掉。从这两件事情来看,神仙是不能乱求的。"
贞观四年,唐太宗说:“隋炀帝生*多疑,只听信邪门歪道,他相当提防胡人,乃态于把胡床称作交床,把胡瓜称作黄瓜,还修筑长城抵御胡人。他又听信方士的邪说,认为姓李的人要篡权夺位,于是杀死说,认为姓李的人要篡权夺位,于是杀死将*李金才,其他姓李的人也几乎杀尽了,但有什么用呢?后来终于被大臣宇文化及派遣令孤行达杀死。一个君王,只需修养品德,使自己公正无私,其他都是虚浮之事,何足挂念。”
贞观七年,工部尚书段纶上奏说要引荐能工巧匠杨思齐入朝。唐太宗下令试试他的本领,段纶就让杨思齐做木偶戏的戏具。唐太宗对段纶说:“推荐的能工巧匠,必须对国家有益,你让他做这些东西,不是鼓励百工做奇巧的戏具供人*吗?”于是下诏将段纶贬官,并且禁止了这种游戏。
贞观政要卷四文言文翻译
1. 贞观政要翻译 译文: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,平常放在宫中饲养。一天,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。唐太宗大怒,要杀那养马的宫人。皇后劝谏说:“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,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,说:‘你把马养死了,这是第一条罪状;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,老百姓知道后,一定恨国君,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;其他诸侯知道后,一定看不起我国,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。’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。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,难道忘了吗?”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,他对大臣房玄龄说:“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,确是很有益的。” 2. 贞观政要 贪鄙原文及翻译 贞观初,太宗对侍臣说:“人有明珠,没有不视之宝贵的,如果用来弹击麻雀,这不是很可惜吗?况且人的性命比明珠还珍贵,见了金钱财帛连法网也不怕了,就敢直接接受贿赂,这是不珍惜性命。 明珠是身外之物,尚且不可用来弹击麻雀,何况人的性命如此宝贵,哪能用来换取财物呢?你们如果能都努力忠诚正直,益国利人,这样官爵就会马上来到。如果不能以这种方法来追求荣华,竟然敢接受财物,等到贪赃纳贿的事败露的时候,其性命也要灭亡了,实在是可笑的事。 帝王也是这样,如果纵情放纵逸乐,劳役无度,信任重用小人,疏远忠诚正直的人,有此一样,哪能不灭亡?隋炀帝奢侈反而自认为圣贤,结果死于匹夫之手,也是可笑的。” 贞观二年,太宗对侍臣说:“朕曾说过贪财的人却并不懂得爱财。 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员,俸禄优厚,一年所得的数目很多。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,也不过数万,一旦事情败露,官职俸禄都被削夺,这岂是懂得爱财?这是因小而失大。 以前的公仪休生性喜爱吃鱼,但他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,所以他能长久的吃到鱼。并且做君主的贪,必丧其国;为臣的贪,必亡其身。 《诗经》云:‘大风有隧,贪人败类。(大风刮得很猛,贪人败坏族类。 是说一人贪会贻害很多人。)’这确实不是妄言。 以前的秦惠王要讨伐蜀国,但不知道道路,于是刻了五头石牛,把金子放在石牛后面。蜀人看见后,以为牛能便金,蜀王便派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入了蜀国,道路出现了,秦军跟随其后而攻打了蜀国,蜀国于是就灭亡了。 汉朝的大司农田延年贪赃纳贿三千万,事发后自刎而死。类似这样的事,怎能数得过来!朕今天以蜀王作为借鉴,你们需要以田延年作为前车之鉴。 贞观四年,太宗对公卿说:“朕整天都不敢懈怠,不但忧念爱惜百姓,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。天非不高,地非不厚,朕长久以来小心谨慎以敬畏天地。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,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,这样不但百姓安宁,自己也可常得快乐。古人云:‘贤者多财损其志,愚者多财生其过。 ’这话可以深以为戒。如果徇私贪污,不但是破坏国法,伤害百姓,即使事情没有败露,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?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。 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,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,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?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。” 贞观十六年,太宗谓侍臣说:“古人说:‘飞鸟栖息于树林,唯恐树木不高,所以筑巢于树木的顶端;鱼藏于水中,唯恐水不深,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。 然而能被人们所捕获的,都是因为贪饵的原故。’现在大臣受任命,居高位,食厚禄,应当要履行忠诚正直,遵循清廉无私,这样才能没有灾祸,长守富贵啊!古人云:‘祸福无门,惟人所召。 ’那些以身犯法的,都是因为贪图财利,这与那些鱼鸟有甚么不同呢?。 3. 贞观政要翻译贞观四年,太宗谓公卿曰:朕终日孜孜,非但忧怜百姓, 贞观四年,唐太宗对公卿说:“我天天勤勤肯肯,不仅仅是担忧百姓,也是想让你们能长守富贵。 天不是不高,地不是不厚,我每天兢兢业业地理政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之心。你们如能小心谨慎奉守法规,常象我一样敬畏天地,不但百姓安居乐业,自已也能长乐。 古人说:‘贤德之人多财会有损他的心志,愚昧的人多财会增 的过失。’此句话可以说是一个告诫。 如果徇私贪赃,不但只是违背法规,有损百姓利益,即使事情没有揭发出来,自己心里难道不是常常担心吗?担心多了,也有因此而死的。大丈夫哪能因为贪财而累及性命,使子孙每每在祭祖时心怀羞愧的呢?”你们应该好好地思考这番话。 4. 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翻译 贞观十二年(638),太宗对魏征说:“近来的朝政得失与政治教化,与以前相比怎么样?”魏征答道:“如果从朝廷恩德遍及程度、国威远扬、远方外国前来朝贡的方面来讲,和贞观初年相比,的确不可同日而语;如果从陛下德义潜移默化,人民心悦诚服这方面来说,相比贞观初年,则相差很远。” 太宗说:“边远的外国来归顺,就是德义普遍施加的结果。以前的功业,为什么比现在还大呢?”魏征回答:“从前四方没有安定,陛下经常将德义放在心上;后来海内平安,陛下就逐渐产生骄奢自满的情绪。 所以现在的功业虽然盛大,但终究不如以前。”太宗又问:“我的作为和以前相比,有什么不同?”魏征答道:“贞观初年,陛下唯恐没有人进谏,千方百计诱导臣子们大胆进谏;三年以后,见人规谏就高兴地采纳;近一二年来,已经不喜欢别人进谏,虽然也能勉强听取意见,而内心却不高兴,脸上有勉强的表情。” 太宗说:“究竟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?”魏征回答:“陛下即位初年,要将元律师处以死罪,孙伏伽进谏说:‘元律师的罪不应处死,不能滥加酷刑。’陛下遂将值钱百万的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。 当时有人提出说:‘孙伏伽规谏的是平常小事,陛下赏赐给他的太优厚了。’陛下回答说:‘我即位以来,还没有一个来进谏的,所以要重赏他,目的是诱导大家进谏。 ’徐州司户柳雄,私自加高自己在隋朝时的官阶,有人告发他,陛下让他自首,不自首就判罪。柳雄坚持说情况属实,竟不肯自首。 大理寺审查结果,确属作伪,将柳雄判处死刑。大理寺少卿戴胄上奏说,按法律柳雄只能判流放。 陛下说:‘我已经将这个案子判决完毕,应以死刑执行。’戴胄说:‘陛下既然不同意我的意见,就请将我治罪。 我坚持认为柳雄的罪不该判死刑,不能随便施加酷刑。’陛下发怒,下令要杀柳雄,戴胄坚持己见,如此争执了四五次,陛下才赦免柳雄的死罪。 陛下向司法部门说:‘如果能为我这样严守法律,还用担心会有滥用死刑的事件出现吗?’这是高兴接受规谏的事例。往年,陕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,严重冒犯了皇上的意旨,陛下认为他是毁谤朝廷。 当时为臣上奏说,上书的言语要是不激烈峻切,就不能引起国君的注意。但言语激烈峻切就与毁谤相似。 陛下当时虽然听从臣的话,并赏赐我绢二十匹,但内心却不高兴,这是勉强接受谏言的事例。”太宗说::“确实像你所说的那样,除了你,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。 5. 贞观政要卷二 任贤第三的翻译 武德末年,魏征担任太子洗马,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,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。太宗杀了太子以后,召见魏征责备他说:“你离间我们兄弟,为什么?”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,魏征慷慨自如,从容回答说:“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,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。”太宗听了很受震动,对他厚加礼遇,提升他为谏议大夫。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。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,性情又很刚强正直,不屈不挠。太宗每次与他谈论,都很高兴。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,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。太宗又慰劳他说:“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,都很称合我的心意。不是你忠诚为国,哪里能够这样?”贞观三年,升为秘书监,参与朝政。他深谋远虑,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。太宗曾对他说:“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,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。近世君臣相互信任,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?”贞观六年,太宗驾幸九成宫,宴请近臣。长孙无忌说:“王珪、魏征,从前侍奉太子,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,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。”太宗说:“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,但他尽心为国,应当嘉奖。魏征常常犯颜直谏,不容许我做错事,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。”魏征拜了两拜说:“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,我才敢直谏。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,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、触犯忌讳呢?”太宗很高兴,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。贞观七年,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,加封为郑国公,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,太宗说:“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 *** ,委任你要职。你见我的过错,没有不谏诤的。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,有什么珍贵吗?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,就为人珍视。我自比为金,把你当做好的工匠。你虽然有病,还不衰老,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?”魏征于是不辞职了。 唐太宗说:“做天子的人,如果是有道之人,那么百姓就会推他做国君;如果是无道之人,就会被百姓抛弃,(百姓)确实值得敬畏啊。”魏征说:“自古丧失了天下的国君,都是在天下安定之后忘记了危难,处于天下大治的景况中而忘记了天下大乱的可能,这就是不能长久地统治国家的缘故。……我又听古语说:“‘国君好比是船,百姓好比是水。水能承载船,也能够颠覆船。’陛下以为(民心)可畏,确实像您说的那样啊!” 6. 贞观政要 贪鄙原文及翻译 《贞观政要.贪鄙》吴兢原文:贞观初,太宗谓侍臣曰:“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3376436人有明珠,莫不贵重。 若以弹雀,岂非可惜?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,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,径即受纳,乃是不惜性命。明珠是身外之物,尚不可弹雀,何况性命之重,乃以博财物耶?群臣若能备尽忠直,益国利人,则官爵立至。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,遂妄受财物,赃贿③既露,其身亦殒,实可为笑。帝王亦然,恣情放逸,劳役无度,信任群小,疏远忠正,有一于此,岂不灭亡?隋炀帝奢侈自贤,身死匹夫之手,亦为可笑。” 译文:贞观初年,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:“人们手中有一颗明珠,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,如果拿去弹射鸟雀,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?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,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,立即直接收受,这就是不爱惜性命。明珠是身外之物,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,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,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?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,有益于国家,利于百姓,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。 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,随便就收受财物。赃物贿赂暴露以后,自身也将受到损害,确实是可笑的。 帝王也是这样,任性放纵,无限度地征用劳役,信任小人,疏远忠诚正直的人,犯有其中一件事,岂能不灭亡?隋炀帝奢侈而自认为贤能,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,也是很可笑的。”原文:贞观二年,太宗谓侍臣曰:“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。 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,禄秩优厚,一年所得,其数自多。若受人财贿,不过数万。 一朝彰露,禄秩削夺,此岂是解爱财物?规小得而大失者也。昔公仪休性嗜鱼,而不受人鱼,其鱼长存。 且为主贪,必丧其国;为臣贪,必亡其身。《诗》云:‘大风有隧,贪人败类。 ’固非谬言也。昔秦惠王欲伐蜀,不知其径,乃刻五石牛,置金其后,蜀人见之,以为牛能便金。 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,道成。秦师随而伐之,蜀国遂亡。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,事觉自死。如此之流,何可胜记!朕今以蜀王为元龟,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。” 译文:贞观二年,唐太宗对侍臣说:“我曾经说过,贪婪的人不知道如何爱惜财物。像五品以上的官员,他们高官厚禄,一年所得的财物,数目非常大。 如果接受别人的贿赂,数目不过几万。然而,一旦丑行暴露,就会被革去官职和俸禄,这样做,哪里是爱惜钱财呢?他们是因小失大,得不偿失。 过去,鲁国的丞相公仪休很喜欢吃鱼,但从不接受别人进献的鱼,因此他得以长期享受鱼的美味。国君贪婪,必定亡国,臣子贪婪,必定丧命。 《诗经》上写道:‘大风刮得迅猛,贪心的人败坏家族。’所言不虚啊!过去,秦惠王要攻打蜀国,但不熟悉蜀国的道路,于是,他叫人刻了五斗石牛,并把金子放在石头身后。 蜀国人看见了,以为石牛可以屙金子。蜀王便叫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到蜀国去,由秦入蜀的道路就这样开辟出来了。 于是,秦国大军尾随而至,灭掉了蜀国。汉代,大司农田延年接受贿赂三千万,事发他自杀身亡。 这样的例子,不胜枚举。我现在以蜀王为警戒,你们也要把田延年当做前车之鉴。” 原文:贞观四年,太宗谓公卿曰:“朕终日孜孜,非但忧怜百姓,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。天非不高,地非不厚,朕常兢兢业业,以畏天地。 卿等若能小心奉法,常如朕畏天地,非但百姓安宁,自身常得欢乐。古人云:‘贤者多财损其志,愚者多财生其过。 ’此言可为深诫。若徇私贪浊,非止坏公法,损百姓,纵事未发闻,中心岂不常惧?恐惧既多,亦有因而致死。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,以害及身命,使子孙每怀愧耻耶?卿等宜深思此言。”译文:贞观四年,太宗对公卿说:“朕整天都不敢懈怠,不但忧念爱惜百姓,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。 天非不高,地非不厚,朕长久以来小心谨慎以敬畏天地。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,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,这样不但百姓安宁,自己也可常得快乐。 古人说:‘贤者多财损其志,愚者多财生其过。’这话可以深以为戒。 如果徇私贪污,不但是破坏国法,伤害百姓,即使事情没有败露,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?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。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,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,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?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。” 原文:贞观六年,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,违法取驿家麸数石。太宗赐其麸,今自负出以耻之。 译文:贞观六年,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,他在驿站人家处违法取得几担麦麸。唐太宗知道后,就把这些麦麸赐给他,让他自己背出宫,以此来羞辱他。 原文:贞观十年,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:“宣、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,采之极是利益,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。”太宗曰:“朕贵为天子,是事无所少之。 惟须纳嘉言,进善事,有益于百姓者。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,何如得一有才行人?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,又不能按举不法,震肃权豪,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。 昔尧、舜抵璧于山林,投珠子渊谷,由是崇名美号,见称千载。后汉桓、灵二帝好利贱义,为近代庸暗之主。 卿遂欲将我比桓、灵耶?”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。译文:贞观十年,治书侍御史。
列举两件事里分析李绩为何被唐太宗委任
南定维扬,北疆李绩刚向唐代屈服,就有一场大戏要演。李密逃往关中时,瓦岗寨尚未完全崩溃,李绩仍占有一块地域,大家劝说李绩把这块区域交给大唐,以此换取自己的战功,但李绩说,那片区域归魏公(李密)所有,理应交给大唐,所以他命人将土地和其他东西交给李密,李密则交给了大唐。李渊得知此事后,对李绩颇有好感,当即给他加了个“李”字,“莱国公”。当时正是大唐一统天下,李绩跟随李世民出征,尤其是在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中,李绩立下了赫赫战功。李世民被封为将军,李绩被封为大将,跟随李世民前往李世民的太庙。徐元朗于五年,兖州叛乱,李绩出兵,徐元朗被击毙,兖州被夷为平地。吴德六年,辅公江淮叛乱,李渊下令李绩从北方进攻,李靖顺河进攻,李绩击毙了辅公,平定了江淮。【摘要】
列举两件事里分析李绩为何被唐太宗委任【提问】
南定维扬,北疆李绩刚向唐代屈服,就有一场大戏要演。李密逃往关中时,瓦岗寨尚未完全崩溃,李绩仍占有一块地域,大家劝说李绩把这块区域交给大唐,以此换取自己的战功,但李绩说,那片区域归魏公(李密)所有,理应交给大唐,所以他命人将土地和其他东西交给李密,李密则交给了大唐。李渊得知此事后,对李绩颇有好感,当即给他加了个“李”字,“莱国公”。
当时正是大唐一统天下,李绩跟随李世民出征,尤其是在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中,李绩立下了赫赫战功,李世民被封为将军,李绩被封为大将,跟随李世民前往李世民的太庙。徐元朗于五年,兖州叛乱,李绩出兵,徐元朗被击毙,兖州被夷为平地。吴德六年,辅公江淮叛乱,李渊下令李绩从北方进攻,李靖顺河进攻,李绩击毙了辅公,平定了江淮。【回答】
灭亡高句骊
李治委任六十三岁的李绩为辽东道的都督,率兵征讨高句丽。薛仁贵则是由指挥。这一场战争,李绩一鼓作气,一举拿下十六个边关,薛仁贵更是悍然拿下扶余重镇,逼得扶余川等四十多个城市投降。鸭绿江上,李绩率领唐军,击败五十万高句丽军队,越过鸭绿江,一路追到平壤城,将平壤团团围住。一个多月后,泉男建和平壤城都被攻破,高句丽帝国覆灭!【回答】
唐太宗驾崩前是如何对待李绩的?其为何要把武则天捧上台,以便祸害唐朝呢?
贞观二十三年,病危的唐太宗突然下达了一道迢命,贬李勣(音同"绩")为叠州都督。李勣,原名徐世勣,因立下赫赫战功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,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勣。李勣平生为人谨慎,善于审时度势,深得朝廷上下赏识,这样的人竟无缘无故被贬去穷山恶水的甘肃叠州任职,令人不解。太子李治也为李勣意外遭贬感到不公,就向父皇求请。唐太宗便对儿子说:"李勣才智有余,但你对他没有恩泽,恐怕不能驾驭。如今我有意贬他,如果他口无怨言,马上动身走,我死后,你就把他用作宰相。如果他牢骚满腹,推三阻四,就是怀有异心,必须早除后患。"幸亏李勣明白太宗的心事,接诏后没有回家就前往贬所。没过多久,唐太宗去世,太子李治继位,李勣最终得以重返长安并提拔为宰相。永徽六年初,唐高宗李治开始谋划废立皇后之事。遭到了贞观老臣:长孙无忌、褚遂良、韩瑗等的强烈反对,但李勣在心里是支持立武昭仪为皇后的。有一天,高宗与李勣一见面,就说:废立皇后这事,长孙无忌、褚遂良都反对,他们都是先朝顾命大臣,看来这事真不好办。如果不行,只好算了。李勣微微一笑说:"此乃陛下家事,何必更问外人!"这句话似乎没有正面回答皇上的询问,但实际上明确地告诉了高宗:不要听他们的,自己决定的事不要犹豫,他们不敢把皇上怎么样。这句话启示了唐高宗和武则天。不用赘述,武昭仪最终被立为皇后。那么,李勣、李义府等为何要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呢?主要原因是:他们对长孙无忌等人独掌相权、把持仕途的局面深恶痛绝。他们不满现实,要求改变现状,企图通过废立皇后的办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。
李靖和李绩谁更厉害?
李靖更厉害。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,后历任殿内直长、驾部员外郎。他的官职虽然卑微,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,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“王佐之才”,隋室重臣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:“你终当坐到这个位置!”李靖在北周武帝天和六年(571年)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,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,封永康公;父李诠仕隋,官至赵郡太守。李靖仪表魁伟,由于受家庭的熏陶,从小就有“文武才略”,又颇有进取之心,曾对父亲说:“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,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,何必做一个读书人。”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,每次与他谈论兵事,无不拍手称绝,并抚摩着他说:“可与之讨论孙吴(指春秋战国时期名将孙武、吴起)之术的人,只有你啊。”
李绩和李靖哪个功劳大
李绩和李靖相比之下,应该是李靖的功劳更大。先来看李勣,他出生于公元594年,本来姓徐,名世绩,字懋功,是曹州离狐即当今山东东明南人氏。他先是跟从隋末时由李密所指导的瓦岗军,瓦岗军被王世充打败后又参加了由李渊所带领的唐军,以后已经担当过右武侯大将军和并州都督的职位,由于军功杰出,被册封为曹国公。贞观四年同李靖一同征讨东突厥,使其今后沦亡。贞观十九年,随唐太宗亲征高丽,在李绩的疑兵之计下,高丽戎行摸不清真假,被唐军捉住时机拿下盖牟、磨米、辽东等十城。返国后又远征西北的兵变。乾封元年,七十多岁的李绩再次征讨高丽国,平定了骚动。由此,深得天子的信赖和重视。他于总章二年即669年12月3日病逝,享年七十六岁。身后追赠为太尉、扬州大都督,谥号为贞武,陪葬于昭陵。再看李靖。李靖生于公元571年,字药师,雍州三原(今陕西三原县西南)人。李靖生在官宦世家,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廷命官,叔叔韩擒虎又是隋朝的一代名将。以是自小受家风的陶冶,文武兼备,特别是对兵书研究颇深。后归顺了李唐,开端了他终身恢宏的军旅生活生计。李靖仅用两个月工夫就覆灭了雄踞江南的南梁政权,并且在南下的过程当中还出计协助李孝恭平定了蛮兵。随后又运筹帷幄,反抗了辅公祏的反叛。并于贞观四年同李勣一道,胜利以少胜多覆灭了东突厥雄师。在其年老之际,又以半年不到的工夫胜利远征吐谷浑。于649年去世,享年七十九岁。身后被册封为司徒和并州都督,谥号景武,和李勣一同陪葬于昭陵。看着李靖李绩二人的平生经验,实际上二人近乎于伯仲之间,他们给大唐带来的都是威震四海的雄雄军威,到处的兵变和寻衅在二人的铁蹄之下无不就此泯没。李靖更偏向于斗胆和出奇,李勣则偏向于慎重。在浩瀚战争中能够看出李靖的闻风而动,战事之快,简直都是短工夫内完毕战争。在对东突厥的用兵中,也是李靖担当总管,李勣为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