库拉索芦荟 - 芦荟汇聚地!

林州红旗渠

红旗渠是谁带头修建的?

阎运德。红旗渠是由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阎运德带领全县人民经过艰苦奋斗,做出巨大牺牲,用人工开凿、修通而成的“人工天河”。红旗渠,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,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被誉为"世界第八大奇迹"。 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(今林州市)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,被人称之为"人工天河"。众志成城修渠民工自己动手,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。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,就睡在山崖下、石缝中,有的垒石庵,有的挖窑洞,有的露天打铺,睡在没有房顶、没有床、更没有火的石板上,薅把茅草当铺草,真是铺地盖天。几块布撑起来,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。在10年的修渠中,住地再难再苦,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。

红旗渠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?

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(原林县)穿越太行山区的人工引水渠。干渠长70.6公里,干渠、支渠、斗渠共计全长约1500公里,由于多处渠段位于山腰的悬崖峭壁上,因此获誉为“人工天河”。红旗渠现为中国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也成为林州市的主要象征。该地区此前地处山区,自然条件恶劣,当地县志记载从明朝开始此地旱年加总达400年。当地307个以上村庄为了解决饮水以及农田灌溉困难常常穿山挑水,远的每天要走二三十里路挑水。修建引水渠工程目的是为了引漳河水灌溉林县,故而又名“引漳入林”工程。1960年2月开始修建,至1969年7月完工。该工程共劈开山头1250座、凿通隧洞211个,架设渡槽151座(一说152座),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。红旗渠修建历时10年,全县50万人,有30万人参加了修渠工程。历史意义红旗渠的建成,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,解决了56.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,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,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.3公斤。被林州人民称为“生命渠”、“幸福渠”。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发扬“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、自强不息、开拓创新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,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,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、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。

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

红旗渠是中国人民纯手工修成的。
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(今林州市)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,该工程全部由人工完成,历时9年之多,所以被人称之为“人工天河”。
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,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,历时近十年。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,架设151座渡槽,开凿211个隧洞,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,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,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.6公里,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。据计算,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,宽3米的墙,可纵贯祖国南北,绕行北京,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