库拉索芦荟 - 芦荟汇聚地!

孙俪新剧“瞪眼式演技”争议:转型困境、表演风格

  近日,孙俪主演的新剧《乌云之上》因表演方式引发广泛争议,观众批评其采用"瞪眼式演技",表情夸张生硬,与角色设定不符。这部聚焦女刑警题材的作品本被寄予厚望,却因孙俪的表演风格陷入舆论风暴,豆瓣评分持续走低,甚至有观众直呼"嬛嬛滤镜碎了一地"。从《甄嬛传》的"封神"演技到如今的"滑铁卢",孙俪的表演为何遭遇如此大的落差?本文将从角色适配度、表演方法论、观众心理预期及行业生态四个维度,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。

  一、从甄嬛到刑警:孙俪的表演风格与角色适配危机

  孙俪的演艺生涯可谓高开高走,2003年凭借《玉观音》中"安心"一角崭露头角,2011年因《甄嬛传》达到事业巅峰。甄嬛这一角色从单纯少女到深宫权谋家的转变被她演绎得层次分明,尤其是情感爆发的戏份,如甄嬛第一次小产时的痛哭、皇上驾崩时的三秒落泪,均被奉为"教科书级演技"。然而,正是这种成功埋下了今日争议的种子——"甄嬛化"表演模式的固化。

  在《乌云之上》中,孙俪饰演的女刑警韩青需要外放的行动力和市井气息,这与她擅长的"内敛式爆发"截然不同。为表现角色干练,她频繁使用瞪眼、拍桌等动作,却因缺乏细节铺垫显得刻意。尤其在醉酒戏中,为贴合角色对酒精过敏的设定,她刻意浮肿面部,反被批"表演浮于表面"。这种用力过猛的表演在审讯场景中尤为明显——瞪大的双眼、紧绷的面部肌肉,本应展现威严,却因过度戏剧化让观众出戏。

 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角色与演员的天然隔阂。孙俪以往成功角色如甄嬛、芈月、周莹均带有"精英化"特质,心理活动复杂,适合她细腻的演绎方式。而《乌云之上》的女刑警属于底层劳动者,需要更粗粝的生活质感。当孙俪试图用"精英化"表演方式诠释市井气时,呈现出的是一种"扮演感"而非"融入感"。正如网友对比的:"《征服》中的刘华强一个眼神就能震慑罪犯,而孙俪的瞪眼只让人觉得她在努力表演震慑"。

  二、"瞪眼式演技"的成因:方法论局限与转型阵痛

  "瞪眼式演技"并非孙俪独有,从早期Angelababy到近年某些流量明星,这种依靠夸张五官动作传递情绪的表演方式常遭诟病。但为何曾以细腻著称的孙俪会陷入同样困境?分析其表演方法论可发现三点关键因素:

  1. 设计型演技的局限性

  孙俪属于典型的"设计型演员",她曾在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片场自豪表示"刚刚演出了8个层次"。这种提前规划情绪层次的方法对复杂角色(如甄嬛)非常有效,但一旦遇到需要即兴反应的角色(如刑警),预设的"表情包"就容易显得机械。在《乌云之上》中,她的瞪眼、皱眉像是按剧本标注的"此处应威严"而生硬执行,缺乏自然流动的情绪支撑。

  2. 身体语言的失调

  刑警角色需要大量动作戏和肢体表达,而这恰是孙俪的弱项。与《甄嬛传》中依靠眼神和台词推进剧情不同,《乌云之上》要求她跑动、格斗、快速反应。当她试图用"瞪眼+拍桌"替代整体气场时,反而暴露了肢体控制的不足。有观众调侃:"她拿枪的姿势像拿玉玺,审讯时像在赐死华妃"。

  3. 转型中的风格迷失

  从《安家》的房似锦到《理想之城》的苏筱,孙俪近年尝试的职场女性角色都带有"倔强强势"的共性,表演方式也逐渐固化——梗脖子、瞪眼、语速加快成为标配。本欲通过《乌云之上》突破舒适区,却因缺乏对刑侦职业的深入观察,落入另一种套路化表演。正如评论指出:"她不是在演刑警,而是在演'孙俪想象中的刑警'"。

  表:孙俪近年角色表演风格对比

  | 作品 | 角色类型 | 表演特点 | 观众评价 |

  | 《甄嬛传》 (2011) | 宫廷权谋者 | 内敛多层次,眼神戏突出 | "教科书级演技" |

  | 《芈月传》 (2015) | 政治女强人 | 情绪外放,部分场景过火 | "稍显夸张但总体稳健" |

  | 《安家》 (2020) | 房产店长 | 冷脸、瞪眼、语速快 | "模式化,像甄嬛穿西装" |

  | 《乌云之上》 (2025) | 女刑警 | 瞪眼+拍桌,表情紧绷 | "用力过猛,全程出戏" |

  三、观众心理与"嬛嬛滤镜"的破灭

  《乌云之上》的争议不仅关乎演技本身,更折射出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复杂心理博弈。孙俪面临的实则是"甄嬛后遗症"——观众既期待她突破,又潜意识以甄嬛为标准评判新角色。这种矛盾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放大:

  1. 经典角色的双刃剑效应

  《甄嬛传》的持久热度使孙俪被永久锚定在"娘娘"形象中。当新角色无法超越(甚至达不到)甄嬛的完成度时,观众会产生"背叛感"。正如网友吐槽:"我们等的是一人千面的孙俪,不是千剧一面的'甄嬛刑警版'"。

  2. 观众审美的代际更迭

  年轻观众对"真实感"的要求更高,他们更欣赏《漫长的季节》中蒋奇明那样生活化的表演,而非戏剧化的"演"。孙俪的瞪眼式表演在短视频时代被截取传播,加速了口碑崩塌——一个夸张表情包就能引发全网调侃。

  3. 行业对比的残酷性

  同期播出的《雁回时》中,陈都灵以自然演技获赞,反衬出孙俪的"用力过猛"。更有观众尖锐对比:"孙俪的刑警像在演话剧,而《尘封十三载》的陈建斌连掏枪都带着烟味"。

  四、行业生态反思:演员转型的困境与出路

  孙俪的争议背后,是中年女演员普遍面临的转型难题。当市场偏好青春题材,当编剧难以为成熟女性创作丰富角色,实力派演员往往陷入"突破即风险"的悖论。具体到本案:

  1. 剧本与角色的适配缺失

  《乌云之上》被批案件平铺直叙、反派智商下线,孙俪不得不用夸张表演弥补剧本单薄。相比之下,她在《蛮好的人生》中饰演保险精英,因角色贴近自身气质,争议明显减少。

  2. 导演调教的失位

  优秀导演能帮助演员收敛或调整表演,如郑晓龙在《甄嬛传》中精细把控孙俪的情绪幅度。而《乌云之上》导演未能有效纠正其"瞪眼"习惯,反因运镜混乱放大表演缺陷。

  3. 营销反噬的警示

  邓超为妻子造势的"夫妻档营销"本欲拉动收视,却因剧集质量不足遭反嘲"用恩爱掩盖烂片"。这提示演员:观众容忍度与期待值成正比,过度营销会加剧口碑反弹。

  五、前路何在?对孙俪及同类演员的建议

  尽管遭遇滑铁卢,孙俪的演技根基仍在。要打破当前困局,可从三方面着手:

  1. 回归擅长领域积累信心

  如即将播出的《蛮好的人生》,保险精英角色更契合她知性气质,有望实现"软着陆"。中年女演员不必强行"少女感",如袁泉在《流金岁月》中以收放自如的职场女性形象赢得认可。

  2. 系统性角色过渡

  abrupt转型易翻车。可参考陈瑾从《都挺好》控制狂母亲到《三体》叶文洁的渐进转变。孙俪若先尝试《傲骨贤妻》类律政剧,或比直接挑战刑侦剧更稳妥。

  3. 与新锐导演合作突破

  王家卫调教胡歌、辛芷蕾的案例证明,新鲜导演视角能激发演员潜能。孙俪可尝试与申奥(《孤注一掷》)、张大鹏(《吉祥如意》)等风格化导演合作,打破表演惯性。

  《乌云之上》的争议或许正是孙俪演艺生涯的转折点。真正的实力派不会被单一角色定义,而是在反思中重塑自我。如观众所言:"我们批评是因为在乎,等待下一个《玉观音》级的孙俪归来"。这场关于"瞪眼式演技"的讨论,终将超越对个人的评判,成为关于表演本质、观众期待与行业生态的深层叩问。